一、 飲用安全:確保“喝得放心”
了解水源,信任但驗證:
- 自來水: 在大多數市政供水完善地區,自來水是經過嚴格處理(混凝、沉淀、過濾、消毒)并達到國家《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》(GB 5749)的,是安全可靠的飲用水源。標準涵蓋106項指標(微生物、毒理、感官、放射性等)。
- 關注官方報告: 留意當地水務部門發布的水質報告(通常年度發布)。
- 警惕異常: 如發現自來水出現明顯渾濁、異味、異色(如鐵銹紅、乳白氣泡除外),應立即停止飲用并報告相關部門。
- 老舊小區/管網末端: 注意二次供水污染風險(水箱、水塔管理)和管網老化(鉛、鐵銹等析出)。必要時可考慮終端凈水。
終端凈水設備的選擇與使用:
- 明確需求: 根據當地水質(硬度、余氯、TDS等)和自身需求(去除什么?保留礦物質?)選擇。
- 前置過濾器: 粗濾,保護家電,不能直飲。
- 超濾凈水器: 過濾細菌、膠體、大分子有機物,保留礦物質,出水可直飲(前提是市政自來水達標)。
- 反滲透凈水器: 過濾精度最高,去除絕大部分離子(包括重金屬、礦物質)、細菌病毒,出水接近純水,需用電、有廢水。適合水質較差或追求極致安全地區。
- 活性炭過濾器: 主要改善口感、去除余氯、異味、部分有機物。常與其他技術組合使用。
- 認準資質: 購買有衛生許可批件(涉水產品衛生許可批件)的產品。
- 定期維護: 濾芯更換是核心! 嚴格按照說明書或廠家建議周期更換濾芯,超期使用不僅失效,還可能成為二次污染源。記錄更換時間。
- 定期清潔: 清潔儲水桶(如有)、水龍頭出水口等。
瓶裝水/桶裝水:
- 選擇正規品牌: 查看標簽是否清晰完整(水源地、生產日期、保質期、執行標準、SC編號)。
- 關注桶裝水:
- 飲水機清潔: 定期(建議1-2個月)對飲水機聰明座、內膽、冷熱水口進行徹底清洗消毒,防止細菌藻類滋生。這是桶裝水安全的最大隱患!
- 開封后盡快飲用: 建議開封后一周內喝完,避免空氣和手接觸帶來的污染。
- 避免陽光直射: 防止塑料包裝析出有害物質及藻類生長。
燒開水:簡單有效的安全屏障
- 煮沸消毒: 將水完全煮沸(保持沸騰1-3分鐘),能有效殺滅水中絕大部分致病微生物(細菌、病毒、寄生蟲)。
- 冷卻與儲存: 開水冷卻后,建議存放在干凈、密閉的容器中(如暖水瓶、玻璃/陶瓷壺)。避免長時間(超過24小時)儲存,以免滋生細菌或亞硝酸鹽含量略有升高(雖通常不超標,但新鮮為好)。
- “千滾水”與“隔夜水”: 反復燒開多次的水(千滾水)或隔夜的開水,只要儲存環境干凈,其亞硝酸鹽含量也遠低于國家標準限量值,不會致癌。但口感可能變差,建議當天燒當天喝。
警惕不安全水源:
- 未經處理的地表水(河水、湖水、塘水)。
- 不明來源的井水、山泉水(可能受農藥、糞便、重金屬污染)。
- 長時間滯留在管道中的“死水”(清晨第一次用水建議放掉一些)。
二、 合理使用:做到“喝得科學、用得智慧”
科學飲水:
- 足量飲水: 成年人每日建議飲水量約為1500-1700毫升(約7-8杯)。具體需根據年齡、性別、體重、活動量、氣候、身體狀況(如發燒、腹瀉需增加)調整。觀察尿液顏色是簡單判斷方法:淡黃色(檸檬水色)表示水分充足,深黃色則需補水。
- 少量多次: 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,應養成定時、少量多次飲水的習慣。一次性大量飲水會增加腎臟負擔。
- 飲水時機:
- 晨起一杯水:補充夜間水分流失,促進腸胃蠕動。
- 餐前適量飲水:有助于控制食欲(但避免大量影響消化)。
- 運動前后補水:運動前中后都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(尤其是長時間高強度運動)。
- 工作間隙勤補水。
- 睡前適量飲水:避免夜間血液粘稠,但不宜過多以免起夜影響睡眠。
- 優選白開水/淡茶水: 白開水是最經濟健康的飲品。淡茶水(如綠茶、紅茶)也是不錯的選擇。避免用含糖飲料(可樂、果汁飲料等)代替飲水。
水溫適宜:
- 避免過燙: 長期飲用65°C以上的熱飲會增加食道癌風險。最佳飲用溫度在10°C-40°C(接近體溫更舒適)。
- 避免過冰: 大量飲用冰水可能刺激腸胃,引起不適。
家庭用水安全與節約:
- 廚房用水:
- 清洗蔬果:流水沖洗效果好于浸泡。可先用流水沖洗,再用淡鹽水或小蘇打水短時浸泡,最后流水沖洗。
- 烹飪用水:使用符合飲用標準的水。
- 生熟分開:處理生肉、禽、蛋、水產品后,務必徹底清潔雙手和案板刀具,避免交叉污染。
- 個人衛生用水:
- 刷牙漱口:建議使用涼開水或經過處理的直飲水。避免直接使用可能含有微生物或重金屬析出的清晨“死水”。
- 洗臉洗澡:市政自來水通常安全,敏感肌膚可考慮安裝簡易過濾。
- 節約用水:
- 一水多用:淘米水洗菜、澆花;洗衣水拖地、沖廁。
- 及時修理漏水:滴水的水龍頭、漏水的馬桶都是巨大的浪費源。
- 使用節水器具:節水龍頭、節水馬桶、節水洗衣機。
- 縮短淋浴時間。
特殊人群飲水注意:
- 嬰幼兒: 對水質要求更高,沖泡奶粉建議使用燒開冷卻后的水或符合嬰兒用水標準的瓶裝水/凈水。6個月內純母乳喂養通常無需額外喂水。
- 老年人: 對口渴感知下降,需主動提醒補水,少量多次,尤其晨起和睡前。
- 孕婦: 需水量增加,保證足量飲水。
- 腎病、心衰患者: 需嚴格遵醫囑控制飲水量。
三、 常見誤區與提醒
“純凈水沒營養,不能長期喝”? 人體所需礦物質主要來源于食物,只要飲食均衡,飲用純凈水(RO水)不會導致礦物質缺乏。水質安全是第一位的。
“堿性水更健康”? 目前沒有確鑿科學證據表明飲用堿性水對健康有特殊益處。人體有強大的酸堿平衡調節系統,水的酸堿性對體質影響微乎其微。選擇安全的水即可。
“磁化水、小分子水有神奇功效”? 這些多為商業概念,缺乏嚴謹科學依據。警惕夸大宣傳。
過分依賴TDS筆: TDS(總溶解固體)僅代表水中溶解性固體總量(包括有益的鈣鎂離子),
不能直接判斷水質好壞和安全。礦物質水TDS高,純凈水TDS接近0。安全與否要看具體污染物指標。
忽視用水設備的清潔: 飲水機、凈水器、熱水壺、水龍頭起泡器等都是容易藏污納垢的地方,
定期清潔消毒至關重要。
總結關鍵行動清單:
- 喝: 首選白開水或淡茶水,少量多次,足量飲水(1500-1700ml/天)。
- 安全: 信任達標自來水,燒開是最簡單保障;使用凈水器/桶裝水務必定期更換濾芯/清潔飲水機;警惕不安全水源。
- 清潔: 定期清潔飲水相關器具(燒水壺、飲水機、水杯、水龍頭)。
- 節約: 一水多用,修復漏水,使用節水器具。
- 理性: 不迷信概念水,關注水質安全和自身飲水習慣。
掌握這些知識并付諸實踐,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效保障飲水安全,實現科學用水,為健康打下堅實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