葉甲與人類農業的互動:常見種類危害及自然防控策略
葉甲作為鞘翅目中的重要類群,與人類農業的關系復雜而密切。它們中的一些種類是危害嚴重的農業害蟲,對糧食安全和經濟作物構成威脅;而另一些種類則可能成為生物防治中的潛在盟友。理解它們的危害方式并探索自然防控方法,對可持續農業發展至關重要。
一、 常見危害農業的葉甲種類及其危害特點
黃條跳甲 (Phyllotreta striolata 等):
- 危害作物: 十字花科蔬菜(白菜、油菜、蘿卜、甘藍等)。
- 危害特點:
- 成蟲: 取食葉片造成密集的小圓孔或刻痕(“蟲孔累累”),嚴重時僅剩葉脈,影響光合作用和商品價值。也可啃食嫩莖、花蕾和幼莢。
- 幼蟲: 在土中啃食根系表皮或蛀入根內形成隧道,造成植株萎蔫、生長不良,易引發軟腐病等次生病害。
馬鈴薯甲蟲 (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):
- 危害作物: 茄科植物(馬鈴薯、番茄、茄子、辣椒),尤其嗜食馬鈴薯。
- 危害特點:
- 成蟲 & 幼蟲: 均具有極強的取食能力,啃食葉片,常將葉片吃光僅剩主脈(“掃蕩式”危害),導致嚴重減產甚至絕收。繁殖力強,傳播快,是國際公認的毀滅性檢疫害蟲。
水稻負泥蟲 (Oulema oryzae):
- 危害作物: 水稻、粟(谷子)、小麥、茭白等。
- 危害特點:
- 成蟲: 沿葉脈啃食葉肉,形成白色縱條紋。
- 幼蟲: 取食葉片的正面葉肉,殘留表皮,形成透明條斑,并背負自身排泄的墨綠色糞便于背上(故名“負泥蟲”),嚴重影響光合作用,導致植株矮小、分蘗減少、千粒重下降。
黃守瓜 (Aulacophora indica 等):
- 危害作物: 葫蘆科作物(黃瓜、南瓜、西瓜、甜瓜、絲瓜、冬瓜等)。
- 危害特點:
- 成蟲: 主要危害葉片,啃食成環形、半環形缺刻或網狀孔洞,也危害花、幼果和嫩莖。常群集危害,嚴重時可將幼苗葉片吃光。
- 幼蟲: 在土中蛀食瓜苗根部(主根、側根、支根),導致瓜苗死亡(“氣死瓜”),或蛀入近地面的瓜果貼地部分,引起腐爛。
猿葉蟲 (Phaedon brassicae, Phaedon cochleariae 等):
- 危害作物: 十字花科蔬菜(白菜、蘿卜、油菜、芥菜等)。
- 危害特點:
- 成蟲 & 幼蟲: 均取食葉片,造成孔洞或缺刻。危害特點與黃條跳甲類似,但成蟲體型較大,造成的孔洞也更大。幼蟲常群集危害,老熟幼蟲入土化蛹。
枸杞負泥蟲 (Lema decempunctata):
- 危害作物: 枸杞。
- 危害特點:
- 成蟲: 取食葉片造成缺刻或孔洞。
- 幼蟲: 啃食葉片正面葉肉,殘留表皮呈“天窗”狀斑塊,并背負黑色粘稠糞便于背上,嚴重影響枸杞生長和果實品質。
二、 葉甲危害農業的自然防控可能性與策略
完全依賴化學農藥防治葉甲不僅成本高、污染環境,還易導致害蟲抗藥性和殺傷天敵。基于生態學原理的自然防控(或生態防控)是可持續農業的核心方向,主要包括以下策略:
農業防治 (基礎):
- 輪作倒茬: 與非寄主作物輪作,惡化害蟲食物條件,尤其對土棲幼蟲(如黃條跳甲、黃守瓜)效果顯著。例如,十字花科蔬菜與禾本科作物輪作。
- 清潔田園: 及時清除田間殘株敗葉、雜草,特別是收獲后徹底清除病蟲殘體并集中處理(深埋、焚燒),減少越冬/越夏蟲源。
- 深耕曬垡: 在害蟲化蛹或越冬期進行深耕,將土壤中的蛹、幼蟲暴露于地表,使其被天敵捕食或不良氣候(嚴寒、暴曬)殺死。
- 調整播種期: 適當提前或推遲播種,避開成蟲發生高峰期,減輕危害(需根據具體蟲種和地區氣候靈活掌握)。
- 選用抗(耐)蟲品種: 選育和種植對特定葉甲具有一定抗性或耐受性的作物品種。
- 合理施肥: 增施腐熟有機肥,培育健壯植株,提高作物自身抗蟲能力。避免過量施用氮肥,以免植株過嫩吸引害蟲。
物理與機械防治 (輔助):
- 人工捕殺: 對于發生初期、活動性不強或具有假死性的成蟲(如猿葉蟲、部分負泥蟲),可在清晨露水未干時振落或人工捕捉。
- 阻隔保護: 對于黃守瓜等成蟲飛遷危害的害蟲,可在瓜苗周圍覆蓋地膜、撒施草木灰、糠秕或石灰粉等,或設置防蟲網(小拱棚覆蓋),阻止成蟲產卵。
- 誘殺:
- 色板誘殺: 利用黃條跳甲、黃守瓜等對黃色、藍色的強烈趨性,在田間懸掛黃板、藍板誘捕成蟲。
- 燈光誘殺: 部分葉甲具有趨光性,可在成蟲發生期設置頻振式殺蟲燈或黑光燈進行誘殺(需注意可能誤殺天敵昆蟲)。
生物防治 (核心):
- 保護利用自然天敵:
- 捕食性天敵: 蜘蛛、步甲、瓢蟲、草蛉、食蟲蝽、螞蟻等能捕食葉甲成蟲或幼蟲。
- 寄生性天敵: 多種寄生蜂(如跳甲繭蜂、負泥蟲金小蜂、嚙小蜂)和寄生蠅能寄生葉甲幼蟲或蛹。
- 病原微生物: 綠僵菌、白僵菌、蘇云金芽孢桿菌(Bt)特定菌株、昆蟲病原線蟲等能感染致死葉甲幼蟲或成蟲。
- 保護策略: 減少廣譜殺蟲劑使用,營造多樣化農田生態環境(如種植蜜源植物、設置生態島/緩沖帶),為天敵提供棲息、繁殖和庇護場所。
- 人工釋放天敵: 在害蟲發生初期,人工釋放商品化的優勢天敵(如瓢蟲、草蛉)或病原微生物制劑(如綠僵菌、白僵菌、Bt制劑)。
- 植物源農藥:
- 利用印楝素、苦參堿、除蟲菊素、魚藤酮等植物提取物,對多種葉甲具有拒食、觸殺、胃毒或抑制生長發育的作用,且對環境友好,殘留低。
- 如印楝素對黃條跳甲、馬鈴薯甲蟲幼蟲有良好防效;苦參堿對多種葉甲有效。
生態調控:
- 間作套種: 在主栽作物行間或周圍種植具有驅避作用(如薄荷、羅勒、萬壽菊、除蟲菊)或能吸引天敵(如傘形花科植物吸引寄生蜂)的伴生植物。
- 農田景觀多樣性: 在農田周圍保留或種植非作物植被(如田埂雜草、灌木籬墻),增加生境多樣性,有利于天敵的定殖和轉移。
三、 自然防控實踐案例
- 防治黃條跳甲: 十字花科蔬菜與蔥蒜類輪作;收獲后及時清園深翻;使用黃色粘蟲板誘殺成蟲;在苗期覆蓋防蟲網;噴施印楝素或苦參堿制劑;保護和利用蜘蛛、步甲等天敵。
- 防治水稻負泥蟲: 清除田邊、溝渠雜草;結合冬耕消滅越冬成蟲;保護利用蜘蛛、瓢蟲、寄生蜂等天敵;在幼蟲初孵期噴施蘇云金桿菌(Bt)制劑。
- 防治黃守瓜: 瓜苗期覆蓋地膜或撒施草木灰/鋸末等阻隔成蟲產卵;在瓜田周圍種植蓖麻或煙草驅避成蟲;懸掛黃色粘蟲板誘殺成蟲;噴施魚藤酮乳油等植物源農藥。
總結:
葉甲作為一類重要的農業害蟲,對多種作物構成顯著威脅。依賴化學農藥的單一防治模式不可持續。以“預防為主,綜合防治”為原則,以農業防治為基礎,生物防治為核心,物理機械防治為輔助,輔以安全的植物源農藥的自然防控體系,是應對葉甲危害、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。這需要農民、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,推廣生態友好的農業實踐,保護農田生物多樣性,構建更加健康的農業生態系統。
防控方法
具體措施
主要作用對象/優勢
農業防治
輪作倒茬(與非寄主作物輪作)
惡化害蟲食物條件,尤其對土棲幼蟲(黃條跳甲、黃守瓜)有效
清潔田園(清除殘株敗葉、雜草)
減少越冬/越夏蟲源
深耕曬垡(暴露土壤中蛹、幼蟲)
利用天敵捕食或不良氣候殺死害蟲
調整播種期(避開成蟲高峰期)
減輕危害(需根據具體蟲種和氣候靈活掌握)
選用抗(耐)蟲品種
提高作物自身抵抗力
合理施肥(增施有機肥,避免過量氮肥)
培育健壯植株,減少害蟲吸引
物理機械防治
人工捕殺(利用假死性振落捕捉)
適用于活動性不強或具假死性的成蟲(猿葉蟲、部分負泥蟲)
阻隔保護(覆蓋地膜、撒草木灰/石灰粉、設防蟲網)
阻止黃守瓜等成蟲產卵
色板誘殺(懸掛黃板、藍板)
誘捕黃條跳甲、黃守瓜等趨色性成蟲
燈光誘殺(頻振式殺蟲燈、黑光燈)
誘殺具趨光性成蟲(注意可能誤殺天敵)
生物防治
保護自然天敵(蜘蛛、步甲、瓢蟲、寄生蜂等)
減少廣譜農藥使用,營造多樣化農田環境
人工釋放天敵(瓢蟲、草蛉)或病原微生物(綠僵菌、白僵菌、Bt制劑)
在害蟲發生初期增強控害能力
植物源農藥(印楝素、苦參堿、魚藤酮等)
拒食、觸殺、抑制發育,對環境友好(如印楝素對黃條跳甲、苦參堿對多種葉甲有效)
生態調控
間作套種(驅避植物如薄荷、萬壽菊,或蜜源植物吸引天敵)
驅避害蟲或增強天敵控害能力
農田景觀多樣性(保留田埂雜草、灌木籬墻)
增加生境多樣性,利于天敵定殖和轉移
綜合防控(IPM)理念: 根據田間監測結果,選擇最合適的組合防控措施,優先使用自然防控方法,必要時才考慮低毒、低殘留的化學農藥作為補充,并嚴格按安全間隔期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