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簡——古代用來書寫的狹長竹片。一片竹簡雖小,卻承載著古人的智慧結晶,藏著課本里少有的趣味知識!這就來分享一些關于竹簡和古代書寫的有趣冷知識:
“學富五車”其實沒多少書?
- 戰國時的惠施“學富五車”令人敬佩。但你知道嗎?那時的書是寫在竹簡或木牘上的。一輛車能裝下的竹簡,其文字量可能只相當于現代幾本薄薄的書!想象一下,五車竹簡可能也就相當于現在一個大書包的重量。所以“學富五車”的學問,在今天看來可能只是基礎閱讀量。
“著作等身”可能很輕松?
- 古人形容某人著作多,會說“著作等身”。如果這位作者身材矮小,而他的著作又寫在厚重的竹簡上……堆起來和他身高一樣,可能真的不需要寫太多卷!這可比現代人用輕薄的紙張“著作等身”容易多了(也更占地方)。
東方朔的“求職信”需要兩個人抬!
- 漢武帝時,東方朔為了引起皇帝注意,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自薦書。這篇寫在竹簡上的大作,據說用了三千片竹簡!需要兩個壯漢才能抬進宮。漢武帝花了兩個月才讀完。這可能是史上最“重”量的求職簡歷了!
“刊”字源于竹簡的“橡皮擦”?
- 現代“刊”有刊登、刊正(修改)的意思。它的來源正是竹簡!寫錯字怎么辦?古人用小刀把竹簡表面寫錯的部分削掉,這個過程就叫“刊”。所以,“刊”最初就是削改錯字的意思。這可比橡皮擦硬核多了!
“冊”與“卷”:書的形狀決定名稱?
- “冊”:把寫好的竹簡用皮繩或絲繩(叫“編”)一片片串起來,就像串門簾一樣。展開閱讀時像一扇扇門,合起來像一摞竹片。這就是“冊”(象形字)的由來,也是現代“書冊”的起源。
- “卷”:竹簡串好后,為了便于存放和攜帶,會把它卷起來成一卷。所以用“卷”來計量書籍(如“上卷”、“第一卷”)。后來雖然有了帛書、紙書,但“卷”作為量詞一直沿用下來。想象一下古人“展卷”閱讀的樣子吧!
“汗青”與“殺青”:竹簡的“美顏”與“定妝”?
- “汗青”:新竹片含有糖分和水分(竹汁),容易生蟲蛀蝕,也易發霉。所以在書寫前,需要先用火烘烤竹片。烘烤時竹片會滲出汁液,像出汗一樣,這個過程叫“汗青”或“殺青”。烘烤后竹片干燥、防蛀,顏色也由青變黃,更易于書寫和保存。“汗青”后來引申為史冊(因史書多記于竹簡),如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。
- “殺青”:除了指烘烤竹簡,也指完成寫作(因為這是書寫前的最后一道工序)。現在影視劇拍攝完成也叫“殺青”,就是借用這個意思。
竹簡上的“涂鴉”:最早的“到此一游”?
- 考古發現的竹簡上,除了正式文書、典籍,還常有習字、記賬、甚至隨手涂畫的痕跡。比如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中,就發現有士兵在練習寫字或畫些簡單圖形。這可能是最早的“草稿紙”或“練習本”功能了!
“三豕涉河”:抄錯一個字,后果很嚴重?
- 《呂氏春秋》記載:子夏路過衛國,聽人讀史書“晉師三豕涉河”(晉國軍隊三頭豬過河)。子夏立刻說:“不對!是‘己亥涉河’(己亥那天過河)。”因為“己亥”和“三豕”在古代字形非常相似。一字之差,意思天壤之別!這體現了竹簡時代抄寫錯誤的常見性,也說明古人校勘的重要性。想象一下,如果重要的軍令或法律抄錯了字,后果不堪設想!
曹操的“快刀斬亂簡”?
- 官渡之戰前,袁紹手下陳琳寫了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,文筆犀利,把曹操祖宗三代都罵了。當時曹操正犯頭痛病,讀完檄文驚出一身冷汗,頭痛竟好了!后來曹操打敗袁紹抓到陳琳,問他:“你罵我就算了,罵我祖宗干嘛?”陳琳答:“箭在弦上,不得不發。”曹操愛才,沒殺他。但可以想象,那篇寫在竹簡上的檄文,曹操讀的時候,大概恨不得用刀把它削得粉碎吧!
這些藏在“小小竹葉子”里的“大大大學問”,是不是比課本生動多了?它們讓我們看到文字載體的演變,古人的智慧與生活細節,以及成語典故背后鮮活的源頭。下次再看到“冊”、“卷”、“刊”、“汗青”、“殺青”、“學富五車”這些詞,是不是感覺更有趣、更有畫面感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