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市蜃樓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光學現象(幻象),而不是平行時空的入口或投影。
它完全可以用大氣光學的原理來解釋,與平行時空這種高度理論化的物理學概念無關。
以下是關鍵點的解釋:
原理:大氣折射(光線彎曲):
- 空氣的密度會隨溫度變化而變化(熱空氣密度小,冷空氣密度大)。
- 密度不同的空氣層對光線的折射率也不同。
- 當近地面空氣層(例如被太陽曬熱的沙漠、路面或海面)與上方空氣層存在顯著溫差時,就會形成密度梯度明顯的空氣層。
- 光線在穿過這些不同密度的空氣層時,會發生連續、逐漸的彎曲(折射),而不是直線傳播。
- 這種彎曲使得光線傳播的路徑變成曲線。
形成“幻象”的過程:
- 當光線彎曲的曲率足夠大時,它可以將來自地平線以下或遠處(通常在地平線附近)的物體發出的光線“彎折”到觀察者的眼中。
- 觀察者沿著最后進入眼睛的光線方向看去,會看到物體出現在它實際位置的上方(上現蜃景,如海面上看到“懸浮的船”或“空中樓閣”)、下方(下現蜃景,如沙漠中看到“水潭”)甚至發生扭曲變形(復雜蜃景)。
- 觀察者看到的是真實物體發出的光線,只是這些光線經過了大氣層的扭曲,使得物體看起來出現在了一個它實際并不存在的位置,或者被拉伸、壓縮、倒置了。這就是“幻象”的本質——位置或形狀的錯覺。
為什么不是平行時空?
- 缺乏科學證據: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海市蜃樓現象涉及時空結構的變化、蟲洞或與其他維度的連接。平行時空理論(如多世界詮釋)目前仍是高度推測性的物理學假說,遠未得到證實,更沒有被觀察到能產生如此大規模、可預測且能用經典光學解釋的視覺現象。
- 可預測性與可重現性:海市蜃樓的發生條件(特定的大氣溫度梯度)是明確的,其類型(上現、下現)和出現的位置(通常在平坦地表的地平線附近)也有規律可循。科學家和氣象學家可以預測并在特定條件下重現類似現象(例如在實驗室或特定環境中模擬)。這與平行時空的隨機、不可預測性完全不同。
- 對應真實物體:絕大多數海市蜃樓都能找到其對應的真實光源(遠處的船、島嶼、車輛、棕櫚樹,甚至城市景觀)。有時因為距離太遠或大氣扭曲嚴重,原始物體難以辨認,但它確實存在。平行時空理論無法解釋這種與真實世界物體的一一對應關系。
- 經典物理學的解釋已足夠:大氣折射理論完美地、定量地解釋了海市蜃樓的形成機制、類型和特征,不需要引入更復雜、更未被證實的理論(如平行時空)。
總結:
海市蜃樓是光線在大氣層中因溫度梯度導致的密度變化而發生彎曲(折射) 所產生的一種光學錯覺(幻象)。你看到的是真實存在的物體發出的光線,只不過這些光線被大氣“彎曲”了路徑,使得物體看起來出現在錯誤的位置或發生了變形。這是一種自然界的奇妙光學魔術,而非通往另一個宇宙的窗口。它證明了大氣層本身就像一個巨大的、不斷變化的透鏡,能夠扭曲我們看到的景象,但這一切都發生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空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