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seudothemis zonata)和碧偉蜓(Anax parthenope julius)是觀察蜻蜓時的常見挑戰。這兩種蜻蜓雖然都屬于蜻蜓目,但分屬不同的科(玉帶蜻屬于蜻科 Libellulidae,碧偉蜓屬于蜓科 Aeshnidae),因此在形態和行為上存在顯著差異。分類學家主要依據以下5大形態差異識別技巧來進行區分:
?? 五大核心形態識別技巧
體型與整體感覺:
- 碧偉蜓: 體型巨大且強壯,是蜓科的代表種之一。體長通常在70-85毫米左右,翅展可達100-110毫米甚至更大。飛行時顯得氣勢磅礴,力量感十足,振翅有力。
- 玉帶蜻: 體型中等偏大,在蜻科中屬于較大型種,但明顯小于蜓科的碧偉蜓。體長通常在55-65毫米左右,翅展約75-90毫米。整體感覺精干有力,但不如碧偉蜓那般碩大。
腹部斑紋 - 最顯著的特征:
- 碧偉蜓 (雄蟲): 腹部(尤其是第2-7節)主要為黃綠色或藍綠色(隨年齡和觀察角度變化),具有粗大的黑色斑紋或條紋,但沒有明顯的、規則的白色環紋。最關鍵的識別點在于腹部末端:第8-10節背面具有非常醒目、連續的大塊天藍色或藍綠色斑塊(尤其在老熟個體上),這是碧偉蜓雄蟲最核心的標志。雌蟲腹部斑紋主要為黃綠色與黑色相間,末端無藍色斑塊。
- 玉帶蜻 (雄蟲): 腹部以黑色為底色。最核心的特征是腹部第3-6節(有時延伸至第7節)各具一個非常清晰、寬闊的白色環紋(“玉帶”名稱的由來),遠觀時形成幾道明顯的白色橫帶。腹部末端(第8-10節)沒有藍色斑塊。雌蟲和未成熟雄蟲腹部底色為黃褐色,白色環紋不明顯或呈黃色。
翅膀特征:
- 碧偉蜓: 翅膀基部(靠近身體的部分)具有非常大而明顯的深褐色或黑褐色斑塊(這是蜓科許多種類的特征)。翅膀整體透明,但基部色塊非常顯眼,尤其在停棲時。翅痣通常為黃褐色或棕色,較長。
- 玉帶蜻: 翅膀基部 沒有深褐色的大塊斑,通常呈淡黃色、琥珀色或煙褐色(有時也較透明,但絕無碧偉蜓那種深色大斑塊)。翅痣通常為黑色或深褐色。
頭部與胸部顏色:
- 碧偉蜓: 復眼在活著時為藍綠色或青綠色(死后或干燥標本會褪色)。合胸(胸部)主要為黃綠色或橄欖綠色,側面通常有兩條寬闊的深褐色或黑色條紋(有時融合)。面部(額、唇基)為黃綠色。
- 玉帶蜻 (雄蟲): 復眼在活著時為深褐色或黑褐色(上部可能略泛藍,但整體偏暗)。合胸主要為黑色或深褐色,側面在肩縫前方常有亮黃色的倒“7”字形斑紋或條紋(這是重要特征)。面部主要為黑色。雌蟲合胸顏色較淺,黃褐色為主,具深色條紋。
停棲姿態與飛行風格 (輔助觀察):
- 碧偉蜓: 停棲時,翅膀常常不完全平展,有時會稍向下垂(尤其前翅),或半張開。飛行速度快而有力,持久性強,常在較大范圍內(如開闊水域、池塘、河道、甚至遠離水體的樹林上空)進行長時間的巡邏飛行,姿態直來直去,轉彎半徑大。
- 玉帶蜻: 停棲時,翅膀通常保持完全平展(這是蜻科 Libellulidae 的典型停棲姿態)。飛行也很快且敏捷,但活動范圍通常更靠近靜水或緩流水體(如池塘、稻田、沼澤),常在水邊植物或突出物上停棲守衛領地,飛行路徑可能更曲折。
?? 總結要點速查表
特征
碧偉蜓 (
Anax parthenope julius)
玉帶蜻 (
Pseudothemis zonata)
體型大小
巨大 (70-85mm長,翅展100-110+mm)
中等偏大 (55-65mm長,翅展75-90mm)
腹部斑紋(雄)
末端(第8-10節)有醒目藍色斑塊;腹部主色黃綠/藍綠帶黑紋,
無白色環帶
第3-6/7節有清晰寬闊白色環帶(玉帶);腹部主色黑,
末端無藍色
翅膀基部
有大而明顯的深褐色/黑褐色斑塊
無深色大斑塊,呈淡黃/琥珀/煙褐或透明
復眼顏色
藍綠色/青綠色
深褐色/黑褐色
合胸顏色(雄)
黃綠色/橄欖綠,有深色條紋
黑色/深褐色,側面常有黃色倒“7”字斑
停棲姿態
翅膀常不完全平展,有時下垂
翅膀通常完全平展
飛行風格
高速、有力、持久,大范圍巡邏
快速、敏捷,常近水活動
所屬科
蜓科 (Aeshnidae)
蜻科 (Libellulidae)
?? 實踐建議
- 優先看腹部斑紋(尤其雄蟲): 尋找白色“玉帶”或末端藍色斑塊是最快最可靠的區分點。
- 看翅膀基部: 深褐色大斑塊(碧偉蜓)vs. 無深色大斑塊(玉帶蜻)。
- 結合體型和感覺: 碧偉蜓明顯更大更“壯”。
- 觀察停棲姿態: 翅膀是否完全平展(玉帶蜻)是重要線索。
- 注意性別和年齡: 雌蟲和未成熟雄蟲的顏色不如成熟雄蟲典型,需要綜合更多特征判斷。
- 使用工具: 雙筒望遠鏡或帶變焦鏡頭的相機??能幫助看清腹部、翅膀基部和復眼顏色等關鍵細節。
掌握這五大形態差異技巧,結合實地觀察,就能比較準確地區分玉帶蜻和碧偉蜓這兩種常見的大型蜻蜓了。觀察時記得保持耐心,多在它們停棲時捕捉細節特征,你會逐漸發現蜻蜓世界的奇妙之處!??